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这对于我们卡斯镇来说,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新举措的关键是要树立信心,牢牢把握政策叠加带来的发展机遇、开放机遇、绿色转型机遇,坚定不移抓实美丽坝区和美丽商区建设,奋力开创卡斯发展新局面,将卡斯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全国的菜篮子,要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兑现卡斯品牌标识建设目标的民生红利。今后五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优势产业,轻装上阵再出发,在压力中寻找突破,直面困难问题,把工作一件一件干好,把问题一桩一桩解决好,推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政策体系、项目资金有效衔接,加快石斛产业链发展,加大硅光伏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果蔬肉牛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建设好美丽家园。
大家认为,市两会紧扣全市大局,紧贴当下实际,明确了今后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今后5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2022年重点工作、2022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今年要重点做好9个方面的工作,理清了全市人民持续攻坚的前进方向,找准了实现奋斗目标的现实路径,相信未来五年,保山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水平将明显提高,共同富裕将迈出坚实步伐,公共服务将更有质量,民生保障将更具内涵,社会治理将更为高效,滇西生物生态安全屏障将更加巩固,社会文明程度将明显提升。开启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合力2022年市两会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2月16日至21日,政协保山市五届一次全会和市五届人大一次全会胜利召开,提振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在困境中谋生、发展中图强、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马上干、加油干的决心。市政协委员那青海表示,作为一名来自杨善洲家乡的党员、政协委员,市两会后,将更认真地履行职责,密切联系其他委员,集聚群众智慧,传承杨善洲精神,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施甸,共同面对现实困难和挑战,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当时,施甸坝区一直栽种二早谷、白紫杆,山区种植沙阳谷、矮中青这几个稻谷品种,平均亩产只有300至400斤。善洲同志经常到姚关公社指导开展改土换土工作,全社750亩耕地先后改良过两次,共计挑土40万担,平均每亩530担,给原来贫瘠的土地铺上了2至3寸肥土,原来的香面土、白胶泥土变成了疏松肥沃的黑油沙土。
采访对象:杨茂春,男,白族,1928年生,云南剑川人。杨茂春:1962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施甸县,杨善洲同志被任命为施甸县首任县委书记,我被任命为县长。当时,施甸坝区一直栽种二早谷、白紫杆,山区种植沙阳谷、矮中青这几个稻谷品种,平均亩产只有300至400斤。
善洲同志经常到姚关公社指导开展改土换土工作,全社750亩耕地先后改良过两次,共计挑土40万担,平均每亩530担,给原来贫瘠的土地铺上了2至3寸肥土,原来的香面土、白胶泥土变成了疏松肥沃的黑油沙土。采访对象:杨茂春,男,白族,1928年生,云南剑川人。杨茂春:1962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施甸县,杨善洲同志被任命为施甸县首任县委书记,我被任命为县长。当时,施甸县委、政府地址在荷叶寺(现施甸电影院旁),房子很旧,条件很差。
第四项措施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看着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很多群众哭了:今年收成不好,明年要饿肚子了。
为了提高小麦的发芽率,组织农业组把收集来的牲畜粪便、灶灰、粪水与小麦种搅拌到一起,然后用手把小麦种包上包衣揉搓出来。1964年3月至1966年1月任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水平线是决定筑梯埂的位置,不仅关系到梯田质量,还影响到坡改梯工效的提高。俗话说:三坡不如一凹,三凹不如一平。
秋收时节,组织全县公社干部、群众在实验田现打现收,台北8号新品种亩产达900斤,老品种亩产400斤,每亩产量悬殊500斤,现场参观的公社干部、群众打消了顾虑。坡改梯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为了改良土壤肥力,县委在姚关公社(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建立试点。第二项措施是推行良法。
1965年,在保场公社董家村建立了40亩实验田,其中台北8号新品种39亩,老品种1亩。1964年,在杨善洲同志的率领下,全县范围内普遍进行坡改梯。
采 访 组:何显祥 杨潞伟 杨志荣 罗春莉采访时间:2018年2月21日采访地点:施甸杨茂春同志家中采访组:杨茂春同志,您好。1965年全县的基本农田达到了29.23万亩,为后来全县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庙宇的耳房设立了常委会议室,会议室内摆放着3个破烂不堪的沙发。第一项措施是推广良种。杨善洲同志的办公室是1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大件家具仅有1张床和1张书桌,这间房子既是他的办公室,又是他的卧室。当时群众观念保守不愿意种植新品种,善洲同志出面协调。杨善洲同志提出种植玉米要深打塘,里面播放适量的种子,把肥土挑到塘里,然后用农家肥对播下去的玉米种进行覆盖。其中:水田764亩,一部分水田是浪坝田、锈水田。
秋收时台北8号新品种颗粒饱满,试种非常成功。这样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使粮食获得全面丰收,增加了玉米单产,使玉米亩产达到了419斤。
为改变现状,县委组织姚关公社干部、群众把姚关荷花塘、山邑海子的一部分水撤干,把塘中的淤泥晒干、打碎后挑到地里,把老墙土,沟渠、河里的淤泥挑到地里增肥。杨善洲同志带领县委新组建班子成员和干部修建了原县委大院的小路,平整了高低不平的院场,建盖了1排小平房,作为能容纳100多人的县委小礼堂,里面摆放着几条简易长凳,墙壁也没有粉刷过。
在全县推广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中,他总结了六句话:梯面水平、筑牢梯埂、保存活土、生土捶硬、结合客土、挖防洪沟。采访组:施甸县刚成立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杨善洲同志是如何带领大家解决的?杨茂春: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可以说,杨善洲同志非常善于抓主要矛盾,带领干部群众采取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吃饭这个大问题。
群众看在眼里,积极改变种植结构,施甸坝田块不再泡水,全部种上小麦和其他农作物,为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坡地750亩,土地非常贫瘠,国家每年都要供应姚关公社10多万斤粮食。当时,施甸县是从保山县和昌宁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包括: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5个区。第五项措施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
姚关公社有15个生产队、417户、1711人,有耕地1514亩,人均0.88亩。那时没有条件架自来水,杨善洲同志带领干部在县委大院打了1口吊井。
1962年12月施甸县人民政府成立时,被任命为首任县长。杨善洲同志出差时得知台北8号稻谷单产较高,产地气候和施甸的气候较为接近,回来后就让县农业组和上级联系引进台北8号新品种,由县委机关在罗街建立了一分试验田进行试种。
第三项措施是大干坡改梯。1964年秋季,姚关公社遭受水灾,时值稻谷成熟时期,尚未收割的稻谷几乎全被洪水冲走。
善洲同志创造了简易的测水平方法三角架、描直线测水平,破解了测水平线的瓶颈。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善洲同志率领县委一班人,积极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先在罗街、保场办小春样板,取得较好效益。1962年底,施甸县人民政府成立,您和杨善洲同志都被任命为主要领导,请您谈谈当时建县的基本情况。六十年代初,施甸坝田块只是种一季大春,接着是泡成水田,从不种小麦,主要原因是群众思想落后,加之缺肥,种了小春怕影响大春生产。
只是在下雨的时候用蚕豆桩(施甸用于种植豆类的一种工具)点种,覆盖上土就了事。善洲同志到现场认真查看受灾情况,提出了大春损失小春补的指导思想,号召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小麦包衣种播撒到田里后,长势整齐并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当年姚关公社的小麦亩产达到了300斤。当时,农民种植玉米还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
1966年1月至1967年3月任中共施甸县委书记。他和大家一起制作小麦包衣种,把手掌搓得黑黑的。